金年会訊(黨委宣傳部 吉伍伍呷莫)剛剛,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公布2021年四川省教學成果獎的通知》(川府函〔2022〕85号),我校有5個項目獲四川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這是學校在教育教學成果獎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有2個項目同時獲得了特等獎,在全省82所高職院校中,隻有金年会是唯一一所同時獲得2個特等獎的學校。
獲得特等獎的項目分别是:《高職學生為中心的“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專本融通、四方協同:“三師四能”中職教師聯合培養改革與實踐》;獲得一等獎的項目是:《高職院校傳統文化“五新”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得二等獎的項目分别是:《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真實生産環境下實訓體系建設的實踐》《基于職業認同度和行業适應性提升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
特等獎項目一:
高職學生為中心的“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高職學生為中心的“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由我校校長王世倫擔任項目負責人。
該項目針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素質”、學生多樣化需求難以滿足、全員育人合力不足等問題,項目組依托四川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和省級教學改革項目,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可持續”發展為目标,以高職學生“修德勵能、術養并重”培養理念為指引,2017年全面開展了“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高職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内容:一是雙院融合。建立了“書院+專業學院”融合的“書院制”,構建了融“素質養成+勞動教育+美育教育+第二課堂”的素質教育+專業教育為一體的育人體系,強化“通專結合”人才培養,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二是三師協同。組建了“輔導員+專業導師+企業導師”多元協同育人隊伍,實施“導師制”,輔導員聚焦思想引領,專業導師聚焦學習目标引導、學習計劃指導、學業規劃,企業導師聚焦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三師交融互補,全員全程參與學生培養,激發學生可持續發展潛質和能力,促進了學生可持續發展。三是三制聯動。以“書院制”為載體、“導師制”為紐帶、“學分制”為牽引,重構課程體系,加大選修資源供給,并專設素質學分,書院承載第二課堂特色教育活動,導師指導學生自主安排學業進程,開展“選課”、“選師”、“選活動”,滿足了學生多樣化需求,促進了學生個性發展。四是多維保障。以育人為本變革了校園功能形态,深化了校院二級管理,構建了“常規+KPI+創新+黨建”工作的目标績效考核為牽引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了一體化教學平台、綜合育人平台、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和大數據共享與分析平台,形成了立體化育人質量保障機制。
經過四年多的實踐,學校人才培養實現了從單一職業技能教育向素質教育、技能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轉變,從“工廠化”“流水線化”的高職學生标準化培養向“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的育人模式轉變,從輔導員、教師的學生管理、教學“兩張皮”向全員參與、“三師協同”的育人隊伍轉變。通過成果應用,形成了良好育人氛圍,實踐出了一條符合高職教育教學規律的人才培養新路徑,引起高職教育領域廣泛關注并産生了積極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先後有全國100多所高校來校參觀交流、學習借鑒,時任教育部黨組成員王立英視察學校時說“金年会辦學理念很先進,學院建設有特色,真正做到了一切從學生出發,用心育人”。
特等獎項目二:
專本融通、四方協同:“三師四能”中職教師聯合培養改革與實踐
《專本融通、四方協同:“三師四能”中職教師聯合培養改革與實踐》項目由我校副校長敬鴻彬擔任項目負責人。
該項目緊扣“将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的職教發展要求,實施國家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示範項目、四川省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大項目、四川省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等10餘項國家和省級重大教改項目,統籌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職業教育優勢、高師院校的師範教育優勢和企業行業的實踐實訓優勢,推進中職教師聯合培養。
項目堅持“師範性+職業性+發展性”教改新思路,确立了“三師四能”中職教師培養新定位(教師+導師+工程師(技師)、學科能力+職業能力+教學能力+育人能力),構建了高職院校、高師院校、中職學校和企業行業“專本融通、四方協同”育人新機制,搭建了“兩實四訓”培養新平台(企業實踐+教學實踐、思政培訓+校本培訓+跨校培訓+企業實訓);強化教師内生發展,創建了“兩院四項”發展新環境(專業學院+社區書院、教學項目+育人項目+科研項目+服務項目),優化了“一診三評”評價新機制(質量診斷、分類評價+貢獻度評價+公開評價)。
項目組主持國家和省級教改項目10餘項,發表論著(文)38部,研究成果獲省廳級獎8項,成員入選教育部中職教師培養教指委委員、四川省督學等;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級卓越教師計劃項目4項,建設了全省中職教師培養領域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的國家級和省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課程、國家級和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創建了内含“質量工程”52項國家級項目和263項省級項目的中職教師培養平台,共建了全省首家職教能力訓練省級示範中心。
項目實施以來,為中職學校培養畢業生5000餘人,培訓中職教師4000餘人次;學生參加國家和省級教學技能大賽、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獲獎3500餘項,承擔國家級和省級大創項目800餘項;教師獲全國和省級教學獎100餘項,承擔教育部産學育人項目252項,入選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國培專家等40餘人次,教學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全國黃大年式教學團隊等。成果單位入選全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全國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範校、全國黨建樣闆支部等,成果20餘次在全國交流,100餘所院校到校學習,10餘所院校推廣應用,中國教育報等報道60餘次,教育部前部長陳寶生、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王佐書、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等領導和專家高度評價。
一等獎項目: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五新”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五新”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由我校副校長趙齊陽擔任項目負責人。
我校一貫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率先在高職院校确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高素養職業人才”的文化育人目标,構建“傳統文化通識課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傳統文化滲入的專業課程”模式,組建“教學名師+文化名人+企業能人”的多元教學團隊,搭建“課堂+舞台+企業”的育人平台。經過5年創新與實踐,構建了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五新”體系,即:育人理念革新、育人機制創新、課程模式推新、教學方式更新和育人隊伍拓新為一體的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育人體系。項目實施以來,覆蓋全校所有專業,為2.7萬餘名學生搭建文化活動平台,受到學生、同類院校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該項目的主要成果體現在:一提出“文化自生性,文化自信力”的傳統文化育人新理念。遵循文化内部自生發展和運動規律,引導學生自主地認知、覺察與反思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力。二創建“傳統文化課程與素質養成教育”緊密結合的育人新機制。把傳統文化育人融入到學生素質發展中,實現課程學分與素質學分雙向轉換,确保文化育人體系實施的有效性。三推出“傳統文化通識課程+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傳統文化滲入的專業課程”三個層面的課程新模式。全面開設文化通識課程,推出面向專業群的傳統文化選修課程,優秀傳統文化滲入專業課程,達到春風化雨的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四構建“教學名師+文化名人+企業能人”的多元協同育人隊伍。教學名師夯實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文化名人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企業能人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五創建“舞台場景+職業場景+生活場景”相結合的教學新方式。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變舞台、變職場,形成“仰蘇雅集”和“城市之星”兩個校園文化活動品牌,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去,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傳統文化育人“五新”體系實施以來,全校師生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科研提升、社會服務、校企協同育人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校内外影響廣泛。